摘要:案件梳理 槟城一名曾在新加坡工作的53岁仓库副主管,因通过面子书(Facebook)接触虚假投资广告,在短短三个月内遭遇22笔转账,损失高达50万令吉。案情发展如下:
- 受害者于3月21日通过Facebook看到高回酬投资广告,主动联系自称“Liane”的女子。
- 对方推荐一款手机投资应用程序,并声称短期内可获得高额利润。
- 受害人信以为真,自3月21日至6月24日间,累计通过22次转账将资金汇入6个不同银行账户。
- 转账后始终未获得任何回报,最终意识到自己被骗,遂报警处理[1]。
警方已援引《刑事法典》第420条(欺骗)展开调查,并特别提醒民众提高警惕,勿轻易相信声称短期高回酬的线上投资广告。
核心分析
- 诈骗手法
- 社交媒体精准投放高回酬投资广告,锁定对投资缺乏警觉的用户群体。
- 以“高利润”“低风险”话术诱导受害者主动联系并下载不明应用程序。
- 引导受害者分批次、大额转账至多个银行账户,降低银行风控系统警惕。
- 以迟迟未兑现的“回报”消磨受害人的防范心理,令其不断追加投资。
- 受害心理弱点
- 贪图短期高回酬,忽视核实投资平台背景及合法性。
- 多次转账造成“沉没成本效应”,使受害人易于加码投资,难以及时止损。
- 案件警示
- 网络投资骗局多针对中老年及外劳群体,损失金额普遍高企。
- 社交平台成为主要诈骗渠道,犯罪模式不断更新,手法日趋隐蔽化。
专业建议与防范措施
- 投资前务必核实资质
任何投资应通过国家银行、证券监督委员会等官方网站,确认平台和产品合法性。
- 警惕高回报诱惑
切勿相信“短期高利润零风险”“稳赚不赔”等广告话术,正规金融机构不会随意承诺高回报。
- 勿随意下载不明应用与泄露个人信息
通过社交平台获得的投资软件和链接多属诈骗陷阱,切勿轻易下载和填写敏感个人与银行信息。
- 多方咨询与信息分享
投资前建议向金融专业人士、多家权威门户核实,遇可疑投资项目主动与家人、朋友交流意见。
- 遭遇异常立即止损报警
发现转账后无收益、被要求继续投资,或无法提现时应立即暂停操作,第一时间报警并保存汇款凭证。
在数字投资时代,作为全球领先金融交易商信息查询平台的外汇天眼 WikiFX,通过多维度服务为投资者构建安全防护体系:收录全球超 3.8 万家金融交易商实时监管数据,涵盖监管机构注册信息、牌照状态等核心维度,用户搜索名称即可秒级生成 “数字信用档案” 查看资质;运用 AI 算法实时扫描交易商合规动态,对监管状态变更、用户投诉激增等风险信号智能预警,精准识别 “监管套牌”“ 地址造假 ” 等隐蔽骗局;除基础资质查询外,还提供 7×24 小时全球金融监管资讯、诈骗案例解析及防骗技巧,投资者通过 Google Play 或 App Store 下载 WikiFX 手机应用,可随时获取交易商安全评分、用户真实评价及行业反诈动态,让投资决策建立在充分信息核查基础上。
结语
网络投资诈骗屡见不鲜,受害者往往因贪图高回酬、忽略资质审核而落入圈套。每一位投资者都需增强警觉,理性权衡风险,时刻保持信息核实与自我保护,方能守护辛苦积累的个人财富安全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